Friday, January 27, 2012

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的现实意义

2012年是著名哲学家让-雅克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诞辰三百周年,卢梭的故乡——瑞士日内瓦和他长时间生活过的法国都将举办大量的纪念活动。三百年过去了,卢梭思想的影响力不仅没有减少,而且似乎还有增大的趋势。在卢梭诞辰三百年之际,人们仿佛希望从卢梭身上找到解决当今世界遇到的问题的良丹妙药,原因可能就是这位生活在十八世纪,经历坎坷的哲人早已在他的作品中详细论述了人类会所遇到的问题。

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年活动

卢梭集思想家,哲学家,作家,作曲家,散步者,梦想者等头衔于一身,在2012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大家将可以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卢梭的生平,思想和著作。

从1月20号开始,日内瓦拉开了庆祝卢梭诞辰30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通过一系列,四十多个展览,演出,音乐会,讨论会,散步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来展示卢梭的精神和思想。

卢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将被年轻的电影工作者通过电影形式来表现和处理,一系列短片将围绕 "卢梭的错误" 展开,涉及到包括不平等,自然,教育,爱情等主题,影片通过卢梭的语录来表现当今社会的现实。

卢梭十六岁离开日内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法国度过,去世后也被安葬在巴黎的先贤祠里。卢梭在法国的罗纳河-阿尔卑斯山区住过很长时间,留下了不少作品,所以那里自然就成了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的中心,庆祝活动从一月二十号在卢梭住过的尚贝里(Chambéry)市通过改编自卢梭作品的音乐剧拉开序幕后,将有超过四十个形式众多的纪念活动陆续在该地区和法国别的地方展开。出版社也推出卢梭作品全集,电视节目和种种专题出版物也将加入纪念卢梭诞辰的行列,可以说2012年是彻头彻尾的卢梭年。

除了瑞士,法国以外,世界上包括巴西,美国,伊斯坦布尔和东京等其他国家和城市也有不少纪念卢梭的活动。

平等与普遍性

有人说,如果有一个宏扬平等的哲学家,那就非卢梭莫属了。卢梭阐述平等不仅是一个理想,而更是一个事实,是原本论和不可逾越的事实。卢梭曾经说,不平等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不平等现象最终会消失。如今喜欢听这种论调的人越来越多。卢梭平等学说之关键就在于他将平等和普遍性联系在一起。他不能忍受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哲学家们在要求普遍性真理的同时却能容纳社会的不公平,被当权者任意摆布和虚伪的社会公约 , 对卢梭来说,这些思想家实际上在说大话,是骗子兼演员。因为在平等和普遍性问题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真诚。

如果卢梭生活在当今,不肯定他会百分之百地支持或参加与否占领华尔街的抗议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愤怒的人"们能够在卢梭身上找到理论根据。

科技与进步

卢梭也是第一个以自然的名义对科学和技术提出批评的人。当然在卢梭生活的时代还谈不上生态和科技,但是卢梭对进步的神话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为充满希望和满意的领域提出质疑。要想弄明白这一点,就要回到卢梭的时代,当时,启蒙运动对知识进步感到欢欣鼓舞的气氛笼罩着哲学界,受欢迎的是进步,理智和工业解放的思想潮流。但是卢梭却逆潮流而动,对这种热情唱反调,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将自己边缘化。当然不能片面地认为卢梭只是个以自然为友,以科技为敌的人。实际上,卢梭在这里讨论的是人性的完善问题,他的观点从总体上看就更有意思,他要呈现的是科技的双面性:所有新科技都给人类同时带来好处和坏处,都会导致收益和损失,这一点对自然和人类都一样。

卢梭也是第一个将科技和道德进步分开来讨论的哲学家。在他的周围,不仅是他同时代的人,而且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人类在取得科技进步的同时会变得更好;认为人的装备越齐全就会越自由的观点一直占着上风。但是卢梭却持相反的观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又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就这个话题进行着争论?知识越多的人是否更具人性?但很清楚的事实是,科技既不能阻挡人性的发展,也不是制止野蛮行为的得力工具。舒适的生活条件,强大的国力和健康的体魄都不能自动导致公平和团结。因为科技是理智的,而人性化则是心灵决定的。

心灵的话语

卢梭说过:"我只追随我的内心。" 卢梭认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能直接发出自然的声音。所有情感中最重要的是怜悯心,是对周围人的苦难和痛苦的同情,这种情感让人能够不加思索就对周围有困难的人伸出救援之手。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能不能听到发自内心的声音,社会人在失去了自然性与变恶之后,就会变得冷漠与自私。卢梭坚持认为,人的感情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卢梭提倡人类放弃冷血,拒绝平庸,要求情感,这难道不也是当代人不断讨论的话题吗?

平等的政治理念,对科技的警觉,呼唤情感,这三个思想的汇合点是当代人在卢梭思想里能找到的共鸣,但也只是卢梭思想和理论的冰山一角。然而,仅仅这三点就足够让人理解为什么2012年纪念卢梭诞生三百周年并不是形式上的纪念,而将是将进一步提出深刻的本质问题。

转载自 rfi http://goo.gl/uCgU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